华金教育 | 2020-07-15 | 1458
最近,是楼市的多事之秋。
3号,上海《新民晚报》的一则重磅消息,扯下了新城控股老王的遮羞布,让他露出了衣冠楚楚之下的本来面目。
估计现在新城上下还是乱成一锅粥。
然而,就在其他中小房企纷纷围观看热闹之际,来自深圳,由《人民日报》主管的《证券时报》又一重磅新闻,让整个地产界,尤其是中小房地产商感觉——五雷轰顶。
原文比较长,摘录核心要义就是:银保监会对信托公司约谈警示,要求今年房地产信托规模不得超过6月末的规模,未备案项目一律暂停。
简单地说就是,下半年,房企想通过信托融资来解决资金问题的渠道,几乎是一刀切地——咔嚓掉了。
很多刚刚还在看新城热闹的房企,完全没有想到,转眼之间,噩耗就降临到自己头上,纷纷傻眼了。
对于资金密集型,快周转,而且是高度依赖举债的房地产行业而言,信托渠道的“封死”,相当于直接断掉了一种资金渠道上的“口粮”。
而且信托融资还是很多企业续命的“主食”,不是可有可无的餐后“甜点”。
于是乎,有不少媒体惊呼,八级地震,下半年房地产,要“凉凉”。
不只是房企,炒房的人也有点坐不住了,尤其是那些加了杠杆的人。
有的人家庭年收入40万,负债有多少呢?1530万。每个月净支出7万多,手头只有80万,眼瞅着现金流就要断了。
而这样做的人还不在少数,尤其是在近几年,大家一心扑在了房地产上,这也不过是“中国式资产配置”的一个缩影。
01
从成熟的经验来看,资产配置其实可以参考标普家庭资产配置,把全部资产分为四个大类分散风险。
▌先说要命的钱,也就是现金资产,在“标普法”中占所有家庭资产的10%,主要用于短期消费,说白了就是“额外消费资金”,正常的家庭,除了日常开销外,额外年消费应控制在年收入的10%左右。
▌接下来是保命的钱,即保障资产,占比约为20%,主要作用在于防范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风险,比如日常医疗、重大疾病等。这一资产配置的主要渠道是商业保险与应急资金的组合,并且专款专用,不到万不得已切记不能轻易支取。
▌之后是生钱的钱,用于资产升值的“投资资金”了,占比约为30%左右,根据不同的家庭年收入,可以选择股票、基金、房产等。这些投资资金有两个特点:收益高、风险大,需要非常专业的投资经验才能够驾驭,因此占比不宜过高。
▌另一个就是保本的钱,稳健资产在整个资产配置当中占比最高,约为40%。主要投资方向有货币基金、信托、养老保险等。这类资产最大的作用不是“赚钱”,而是“保值”和均摊风险。
但在很多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当中,房地产占比高达77%,金融、现金及其他流动资产仅占11%。过去20年因房地产狂飙突进而树立起来的“房地产信仰”,让很多人仍然在赌房价会继续上涨。 但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这却被称为“自杀式资产配置”。
“库兹涅茨周期”告诉我们,房地产的盛衰周期是18-20年一轮回,各国基本都没有逃出这个框架。我们从1998年开始的房地产商业化改革到今年正好20年。中国能例外吗?很难。
即便房价仍然在涨,但从前的暴利很难重现了。更大概率的是,不少城市的房价会维持一个社会平均增幅水平,比如3-5%,作为投资品,这个水准不算高,尤其是在“两高一低”——高通胀、高杠杆、低成长的时代,收入没有物价涨得快,这个房产增值速度能跑赢通胀吗?
02
如果房产的预期收益降低,怎么才能保证未来20年不掉队?
当然,在房地产下行趋势渐显后,大家也开始重视起金融资产来。道理大家都懂,战果依然难看:财越理越少,上当受骗的机会却越来越多。
为什么呢?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停留在房地产时代,想挣大钱挣快钱,但却不具备基础知识,比如:
专业调查报告也揭示了这一点。
近日发布的《智能理财4.0:2019全球智能理财服务分级白皮书》公布了一个数据:近八成理财产品配置服务与用户实际需求不匹配。
对于有投资需求的用户,痛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自我风险偏好认知不足、产品配置单一、持有时间短。
根据调查,近一半理财用户主要通过“自主挑选”的方式选择理财产品,并且主要选择低风险类产品,没有专业化服务辅助这些人来配置更多类型产品。
3.9%的用户主观风险偏好与客观承受能力并不匹配,比如,“可承受10-20%亏损”的人在投资判断标准中已经算是进取型,但他却主观认为自己是“保守型”用户。
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可怕的问题:一旦用户自我认知出错,就非常容易误导机构为用户提供不匹配的理财配置服务。
另外,77.5%的理财用户投资理财经验时间长度达3年以上,但购买理财产品的平均持有期限普遍在一年以内,没有完整生命周期的理财规划。
因此,挑战这些行业痛点,必须通过科技手段。
科技金融能够准确地了解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并通过后台算法自动匹配合适的投资策略。高度的自动化流程使得透明度和流动性大大提高,不但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定制资产配置方案,也给后者更多信息权限带来的信赖感。
03
看到这儿,不少人或许会质疑,现在的人工智能理财就是个高级点的机器客服,沟通理解度不足、问题解决率不高,还是得转而求助人工客服。
这就低估了科技力量。
如果回顾一下中国的传统金融到科技金融的变迁,也不过就是在近几年的时间里。
比如智能理财1.0时代,是将线下搬到了线上,实现了理财自助答复功能,个性化匹配的服务还很缺乏,但是作为第一代元老,它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为科技金融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用户已经开始将线上理财变成一个习惯动作。
随着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智能理财的等级标准也逐渐严格,智能化、个性化的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也就不断地推动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而目前来讲,全行业共同期待的理想阶段是4.0阶段——也就是构建起智能理财服务生态。
而现阶段来看,1.0的时代已经行将淘汰,而当前多数机构的智能化,还停留在2.0阶段(机器人理财助手)向3.0阶段(智能理财交互系统)进发,但是显然实现3.0不是终点,4.0甚至X.0才是真目标。
在未来的4.0“生态系统”中,客户可以体验到堪比真人的交流体验,精准化匹配风险错配预警,以及更完善的体系化投资者教育。
传统的商业模式正在重新洗牌,科技在金融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这个比重将体现在两个核心关键词上:
一是极智服务。人+人工智能将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所向披靡,实现从极致服务到“极智服务”的转变。
二是AI赋能。互联网财富管理行业将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合格投资者认定并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投资者;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降低触达用户、服务用户的成本;运用区块链技术存储信息和协议;最终将为降低社会投融资成本、提高社会资源配置而服务。
04
极智服务+AI赋能,投资者能够更快地步入4.0时代。
而在目前先进的3.0时代,实现“AI+金融+互联网”的联动,可以让投资者享受更好的智能匹配、风险止损和财商提升。
1、智能匹配
人工智能的核心功能是“动态意图识别与预测”的能力。基于经济行为学理论设计出投资性格测评体系,再通过全平台的“断点”布局,实时跟进投资者全理财生命周期各个节点,再获取大量用户行为与数据之后,形成意图识别与预测能力,以此提前判断每个用户在每个时间点的意图和需要,甚至下一步的动作。
这样,平台就能够清楚和精准的发现客户短期、甚至当下的偏好和理财需求,向用户提供适应其需求与偏好的产品与服务。以此帮助投资者解决认知偏差的痛点。
同时,平台通过布局神经触点,覆盖了投资者从注册、到绑卡、到交易、到调仓、到赎回的各个关键节点,极大地提高了对用户需求的敏感度,帮助平台实现了从被动服务到主动预测的转变。
2、风险止损
投资者在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理财产品时,通常缺少判别能力和决策能力,而AI对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当投资者试图购买风险错配的产品时,AI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风险提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如果风险匹配度不达标,平台可以制止你的无谓的投资,在源头上切断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
3、财商提升
中国的投资者普遍存在风险认知不足,理财知识欠缺的情况。
传统理财服务对投资者的教育大多停留在投前环节进行产品信息说明和风险告知,而线下见面会、投资策略会等形式的投资者教育覆盖范围有限,效果一般。
而智能化的AI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和地域限制,能够将产品信息、理财知识、投资观点通过互联网推送给客户,同时加强了用户投前、投中、投后的全流程服务。反过来,投资者可以与AI客服进行更加紧密的互动,也能逼迫AI继续学习,那么AI就更智能了。
智能理财服务机构能够根据用户的持仓情况,将理财产品的持仓收益、动态信息、交易指导等信息实时展现给用户,实现长期连续的投资者教育,有助于提升全民财商。
-最后-
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固守传统,倒不如借助金融科技来改变思路,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可以交给AI。
比如老龄化社会养老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年轻人少,有专业知识的护理人员会奇缺而且价格会超贵,所以多数人的养老陪护,只能指望儿女或者机器人了。
或许有些人觉得这并不靠谱,但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进步,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类生活。所以一切技术的发展核心都是“人”,而人类对于未知的探索从未停止,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来源:财策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