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关闭按钮图标
关闭按钮图标

当前位置: 中级经济师 > 专业介绍 > 经济基础

2020年经济师辅导资料:收入分配制度与现代公平效率原理

2021-06-08 15:29 字体:

收入分配制度与现代公平效率原理

  (一)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与收入分配的调节

  1.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与政府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的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个人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微观分配领域进行的在这一领域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和生产要素的产权所有者无论以何种分配方式获得收入这些收入通常都表现为利息、利润、地租或租金以及工资或薪金。

  个人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还要进行再分配。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必要性就在于在微观分配领域主要建立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基础上的分配方式很难实现社会所追求的社会公平目标甚至可能引起两极分化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为此在个人收入初次分配完成以后还要进行再分配。所谓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亦即对个人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所获得的收入进行再调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或政府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应集中在宏观领域中进行而不应发生在微观领域。因为在微观分配领域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政府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应主要在宏观领域中进行即在宏观领域发挥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

  2.个人收入的调节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形成

  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或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以及集体组织或社会团体。其中国家或政府是最重要的调节主体。政府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包括对个人收入的某种扣除和给予个人某种形式的收入两个方 面。首先国家通常以税收的形式强制地把个人收入的一部分集中起来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然后再将集中起来的收入以某种形式转移支付给个人形成个人的社会保障收入或福利性收入。

  社会团体或集体组织对个人收入的再分配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人将自己收入的一部分以某种形式捐赠或缴纳给社会团体或集体组织;另一方面社会团体或集体组织再将其所获得的收入以某种形式分配给个人形成个人的福利性收入。经过再分配或调节以后的个人收入就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各种商品和劳务形成消费余下的部分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储蓄它既包括居民存金融机构中的储蓄存款也包括居民的手持现金。此外个人所持有的各种债券和股票也属于储蓄的范畴。如果居民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其个人可支配收入中还有一部分被用于投资。

  (二)收入分配方式与居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1.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一种收入分配方式。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而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差别的存在以及劳动的谋生性质则是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以企业为主体实施按劳分配的情况下劳动者个人收入的高低就不仅取决于劳动者劳动贡献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他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上

  述实现特点决定了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平等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而只能在一个公有制企业范围内实现。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

  2.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指按照资本、土地、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分配。无论资本的产权是界定给个人、企业还是界定给国家他们都有权参与收入的分配。产权所有者凭借其资本分配的收入通常表现为利息和利润。利息是一定时期内转让资本使用权的收入;利润则是将资本用于投资活动所得到的报酬。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和有效途径。

  3.其他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两种基本的收入分配方式外还存在着按个人资产(包括货币形式和实物形式的非资本资产)进行分配、按需要分配、福利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这些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都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

  4.居民收入来源和收入形式的多样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决定了劳动者和非劳动者收入来源和收入形式的多样性。在居民的收入中既有按劳分配的劳动收入也有非按劳分配的劳动收入如个体劳动者的直接劳动收入等。同时还有资本收入、租金收入、非资本资产的收入、劳动力价值收入、社会保障收入和福利收入以及风险收入、投机收入等。居民收入来源和收入形式的多样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必要前提但也是导致个人收入出现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

  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效率和公平是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效率的高低关系着一国的经济增长社会公平与否关系着社会的稳定。经济学中所说的效率也称经济效率是指对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宏观层次看是指资源配置的效率即经济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分配社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一种状态;从微观层次看是指经济活动的效率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可以用投入生产的劳动或生产要素与取得的经济成果的价值比率来衡量。较高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活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较低的效率表示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或未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

  公平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会公平就是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进而参与收入分配的机会是相同的;二是收入分配的规则公平就是国家制定的各种收入分配法律法规或企业制定的分配制度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公平的;三是收入分配的结果是公平的就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要素相当的收入。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基本理论分析

  效率和公平是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

  效率的高低关系着一国的经济增长社会公平与否则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一般认为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存在着替代的选择或者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获得较高程度的社会公平;或者以牺牲公平为代价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率。这就是所谓的公平与效率替换。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国过于注重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力度过大选择平等程度较高的社会福利制度由于扼杀了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他就可能不得不以牺牲效率进而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

  相反一个社会如果片面注重效率放任市场机制对经济进行自发调节而不惜牺牲社会公平其结果必然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反过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效率。

  由于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因此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两大社会目标的关系是每个国家都面临的现实问题。

  (2)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总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所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下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保护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防止两极分化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因此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一双重目标。

  效率与公平之间不仅存在着替代关系也存在着一致的一面。坚持效率优先促进经济发展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也就有可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社会公平而社会公平的实现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分配环节和不同的分配机制下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般来说在微观领域应更强调效率而在宏观领域应更多地注重公平;在个人收入的初次分配过程中应更强调效率而在再分配过程中应更兼顾公平;在市场机制起作用的地方应强调效率而在政府分配机制方面则应更关注公平。要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得以贯彻执行还必须提供相应的机制和制度保证。这就要求:

  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和健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制度基础。

  4、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为其社会成员防范生存风险、维持基本生活能力而提供的一种

  制度安排。

  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储蓄功能和再分配功能。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建立社会保

  障制度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防止社会保障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和障碍。

  第二社会保障与生产关系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应当有利于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竞争机制引入促进国家、企业、个体的共同繁荣发展为所有社会成员直接解决后顾之忧。

  第三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合理分担社会保障社会化的原则。

  第四坚持标准有别、循序渐进的原则承认不同地区、部门、行业因经济条件不同形成的保障程度的差异不搞“一刀切”和“平均主义”。


上一篇: 202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例题:会计 下一篇: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考点:完全垄断市场

相关文章

热点推荐

网站热门导航

回到顶部
折叠